您的位置:首页 > 能源动力 > 风能设备 > 万胜山不是思唐山

万胜山不是思唐山

luyued 发布于 2011-03-02 04:52   浏览 N 次  

不知是什么人,也不知是什么时候、什么原因煽起的一股什么风,使得许多文人、不少著作(其中包括1985年12月出版的《贵州省志·地理志》上册第588页)都把思南的万胜山当作思南的思唐山。我深感困惑。一个文史工作者没有权利去改变历史,但有责任去实事求是地陈述历史。出于职业的道德和历史的责任感,我只好直言:思南的万胜山绝对不是思唐山,思唐山也绝对不是万胜山,二不为一也。

其实这本不是一个什么大问题,只要动动手,花少许的时间,去翻翻有关的历史资料就很容易解决的问题。“地近则易核,时近则迹真”。不管怎么说,古人的图文记载,总比我们现在的臆想和猜测要准确得多的吧!

关于这两座山的情形,在明嘉靖《思南府志》和清道光《思南府续志》上都有明确的记载。

翻开明嘉靖十六年(1537年)由田秋作序的《思南府志》,在他的《地理志》的“山川”里面,第一个记载的“山”就是“万胜”,第二座就是“思唐”。现将部分资料录于后,以供参考。

万胜 在府治前一里,一名顿岭,四面陡绝。红巾之乱,郡人避兵其上,多得全活。上复平坦可蓺。《十景》云“顿岭春耕”,即此也。(嘉靖《思南府志》)。接着就选载了安康和田秋赞美“顿岭”的诗各一首。

思唐 《方舆胜览》作唐山,在府治东四里,南连河水,北枕内江。(嘉靖《思南府志》)。这里的“河水”,是指乌江流经思南府治前的一段,又名德江。“内江”,彭水县以下一名黔江河,又叫涪陵水,亦名内江水。《太平寰宇记》:涪陵水一名内江水。

从《府志》中就可以看到:两山同时记载,前后相接,方位不同,名称各异。怎么会是一座山呢?(更有人出奇地说:万胜山是先叫思唐山,后改名为万胜山。不知此说出自何处)。正如世人所熟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,都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创始人,但毕竟国籍不同,名字不同,形象也不同嘛。难道可以把他们两个人硬说成是同一个人吗?

就在同一本《府志》(嘉靖《思南府志》)的前面,有一幅“思南府境图”,于乌江东岸,即府治前面,从南经东至北,绘出了视野内的一系列山的名字。(德胜关)三台山——万胜山——(二郎庙)——(太平关)——马鞍山——椅子山——双峰山——思唐山——半月山。在双峰山和思唐山的下面,画的是乌江河中的白鹭洲。这就标明万胜和思唐各为一山的嘛。

在清道光《思南府续志》卷之二的“地理门”的“山川”里面,按顺序就记载了中和山、万圣山、东胜山、半月山、几子山、思唐山、三台山……。同样是把万胜山(亦名万圣山)和思唐山作为两座山分而记之的呀。先录其文字于其后,以供参考。

万圣山 在河东,为郡城屏障。下临德江,层岩陡绝,雾敛云收,与九老、三台相揖让。明,知府赵恒镌“仁寿”二字于石壁。面有悬羊洞,白石挺出若悬羊然。山半有龙洞,水分为二,飞流直下,祷雨辄应。背有丹台,为上阳子炼丹处,郡人李同野(注:明代理学家李渭,字同野,王阳明的再传弟子)书“卧月眠云”四字。顶有真源洞,清澈一泓,旱甚不涸。

思唐山 城东四里。南连德水,北枕内江。《方舆胜览》作唐山,昔人因以名郡曰:古思唐郡。(注:思唐之名由此而得之)。

在民国9年(1920年)编纂的《思南县志稿》(未出版)的“地理志”的“山川”里,亦依清道光《思南府续志》,按顺序记载了中和山、万圣山、东胜山、半月山、几子山、思唐山、三台山……。同样是把万胜山(亦名万圣山)和思唐山作为两座山分而记之的呀。

既然由思南人编纂的直接记载思南历史的三部志书都如是说,我们当今之人又还有什么理由去怀疑他呢?

2006.12.1.

广告赞助商